育秀幼儿园坚信 “生活即教育”,围绕幼儿的日常生活场景,开发 “生活化课程”,将语言、数学、科学等知识融入饮食、起居、游戏中,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、在体验中成长,避免 “小学化” 倾向。
“饮食里的学问” 是生活化课程的经典主题。早餐时,教师会引导幼儿观察食物的颜色、形状,学习 “红色的番茄”“圆形的包子” 等词汇;分发水果时,通过 “数一数有几个苹果”“分一分每人一个”,渗透数学中的数量、等分概念;烘焙活动中,幼儿参与揉面团、撒芝麻,既锻炼动手能力,又了解 “面粉变成点心” 的过程。某中班幼儿在烘焙后兴奋地说:“原来我也能做出好吃的饼干,太神奇了!”
“自然探索” 课程让幼儿亲近生活。园所的 “小农场” 里,幼儿种植青菜、番茄、向日葵,从播种、浇水到收获,全程参与。教师会引导幼儿记录植物生长过程,用绘画、简单文字(或符号)制作 “生长日记”;收获的蔬菜会被送到食堂,制作成午餐,幼儿品尝自己种植的蔬菜,既体会劳动的快乐,又养成不挑食的习惯。户外观察活动中,幼儿追踪蝴蝶、观察落叶,教师会用提问引导他们思考:“为什么树叶秋天会变黄?”“蝴蝶有几只翅膀?”,激发探索欲。
“生活自理” 课程培养幼儿独立能力。小班重点训练 “自己吃饭、穿脱衣物、洗手”;中班学习 “整理玩具、叠被子、擦桌子”;大班则尝试 “整理书包、扫地、照顾小班弟弟妹妹”。教师通过儿歌、游戏等方式降低学习难度,例如教穿衣服时编儿歌:“小衣服,披肩上,小脑袋,钻洞洞,小胳膊,伸袖子,扣纽扣,真漂亮。” 幼儿在轻松氛围中掌握生活技能,逐渐养成独立意识。
作为无锡本土幼儿园,育秀幼儿园深耕地方文化资源,开发 “江南文脉浸润课程”,通过趣味活动让幼儿感受无锡的民俗、艺术、饮食文化,培养家乡认同感与文化自信。
“民俗体验” 活动让幼儿感受传统魅力。每年春节,园所举办 “年味派对”,幼儿穿上传统服饰,参与写福字、剪窗花、包饺子活动;清明节,教师带领幼儿制作 “青团”,讲解节日由来;端午节,开展 “包粽子”“挂艾草” 活动,了解民俗习俗。其中 “惠山泥人” 手工课最受幼儿欢迎,教师邀请非遗传承人入园,教幼儿用黏土捏制 “大阿福”,幼儿在揉、捏、塑形中,感受传统工艺的乐趣,作品还会在园所展览,增强成就感。
“江南艺术” 课程滋养幼儿审美能力。音乐活动中,教师教幼儿唱无锡方言童谣《无锡景》,用拍手、跺脚伴奏,感受方言的韵律美;美术活动中,幼儿用水墨画描绘太湖风景,用彩纸粘贴 “江南小桥”;舞蹈活动中,学习模仿 “太湖渔船”“荷花绽放” 的动作,将江南元素融入艺术表达。某大班幼儿在绘画《我眼中的无锡》时,画出了太湖、摩天轮、小笼包,展现出对家乡的深刻认知。
“家乡美食” 课程激发幼儿热爱之情。园所开设 “无锡美食小课堂”,邀请家长中的厨师入园,教幼儿制作无锡小笼包、玉兰饼。幼儿参与擀皮、包馅,虽然动作稚嫩,但充满热情;品尝自己制作的美食时,教师会讲解美食的历史,例如 “无锡小笼包有 100 多年历史,以皮薄馅大、汤汁鲜美闻名”。这种课程让幼儿在味觉与实践中,加深对家乡的热爱,也促进亲子间的互动。
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,育秀幼儿园以 “游戏化课程” 为核心,设计 “角色游戏”“建构游戏”“科学游戏” 等多种形式,让幼儿在快乐玩耍中发展语言表达、社交合作、逻辑思维等能力。
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社交与表达能力。园所设置 “娃娃家”“小医院”“超市”“理发店” 等游戏区,幼儿自主选择角色,模拟真实生活场景。在 “小医院” 里,幼儿扮演医生、护士、病人,学习 “请问哪里不舒服”“请按时吃药” 等对话,提升语言表达能力;在 “超市” 游戏中,幼儿通过 “扫码付款”“整理货物”,理解分工合作的意义。教师会观察游戏过程,适时引导,例如幼儿因 “超市商品不够” 产生矛盾时,教师会建议他们 “制作价签、增加商品”,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建构游戏锻炼幼儿空间与创造能力。园所提供积木、乐高、纸盒、瓶盖等多种建构材料,幼儿可自由搭建 “房子”“大桥”“城堡”。小班幼儿从简单的 “堆高积木” 开始,逐渐学会平衡、对称;中班幼儿尝试合作搭建 “无锡地铁”,分工负责 “轨道”“车站”;大班幼儿则挑战 “立体城堡”,运用几何形状、结构稳定性知识。某幼儿搭建的 “太湖大桥”,不仅外观逼真,还考虑到 “车辆通行” 的通道设计,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与逻辑思维。
科学游戏激发幼儿探索兴趣。教师设计 “有趣的沉浮”“颜色变变变”“影子的秘密” 等游戏,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现象。例如 “有趣的沉浮” 游戏中,幼儿将石头、树叶、塑料瓶放入水中,观察哪些会沉、哪些会浮,记录实验结果;“颜色变变变” 游戏中,用红、黄、蓝颜料混合,发现 “红色 + 黄色 = 橙色”,感受色彩变化的神奇。这些游戏不追求 “标准答案”,而是鼓励幼儿大胆尝试、自主思考,培养科学探究精神。